输入关键词搜索科研成果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方式正在经历从“集中感知、集中处理”向“分布式智能、实时感控”的深刻转变。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实现对多源信息的高效采集、精准调控与智能交互,成为构建新一代感知系统、实现人—机—环境深度融合的核心挑战。传统刚性光电器件受限于形态和功能的局限,已难以满足柔性、动态、多维度感知的应用需求。在此背景下,“柔性电子与智能感控”作为融合光电子学、材料科学、微纳制造工艺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的新兴交叉研究方向,致力于研发具备柔性可拉伸能力、光电协同感知能力、多物理场响应特性的智能光电器件与系统,突破传统感知方式的边界,赋能未来健康医疗、智能穿戴、柔性机器人、环境监测和人机交互等关键应用场景。器件不仅要“感”得准、“控”得快,还需“适”得广、“融”得深,实现对复杂环境中微弱、生物、动态信号的高精度、低功耗、实时响应。
团队致力于发展新一代柔性电子与智能感控技术,面向可穿戴、生物传感与环境监测等多元应用场景,构建以光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多功能感知与调控体系。通过Lab-on-fiber技术在光纤内外集成功能材料与微纳结构,实现对光、热、电、力等多物理场信号的协同感知,发展出高灵敏、高分辨率的光纤集成多模态智能器件;进一步结合弹性导体、生物相容材料与柔性结构设计,构筑适用于复杂形变环境的可拉伸光电系统,用于实时健康监测与人机交互;同时将高精度光学检测手段与Lab-on-chip微流控芯片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动态样本处理能力与多模态读出的集成生物传感平台;引入新型二维材料、拓扑光学结构与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方法,推动器件向更高维度响应、更高集成度、更强智能化方向演进。该方向在原理机制上依托“光—电—物—生”耦合过程,在器件层面形成统一的“材料—结构—功能”逻辑,在应用层面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反馈”的闭环联动,推动智能感控系统向更高维度、更强柔性、更强环境适应性的方向持续演进,为构建“光驱动的智能万物互联”奠定基础。
团队拥有教授与专职科研人员10余名,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名,在包括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Sci. Adv.、Light Sci. Appl.、Adv. Mater.、Nano Lett.、Laser Photon. Rev.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团队成员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资助,多次入选跨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承担了科技部973和重点研发计划、KJW重点项目、江苏省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和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江苏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荣获 “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