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US

研究中心介绍

         南京大学液晶与光子技术研究中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建的南京大学物理系闵乃本先生课题组的晶体生长研究室。在闵乃本先生的带领下,研究室连续承担“七五”、“八五”、“九五”国家计划新材料领域课题,在“聚片多畴”光学超晶格铌酸锂晶体的生长及蓝光倍频器件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1996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被誉为“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作”。

        1996年,陆延青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负责晶体生长研究,在离子型声子晶体、周期极化铌酸锂的电光效应等方向持续取得突破,相关成果获“1999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1999年度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荣誉,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报及中科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等做重点报道。2000~2006年间,陆延青赴美,先后在Chorum Tech等海外光纤通讯企业及UCF(CREOL)等高校从事研发工作。2006年底,陆延青获聘返回南京大学任教,并成立“液晶与微纳光学研究组”。随着课题组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方向的持续拓展及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最初的研究组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南京大学液晶与光子技术研究中心”。

         本中心现有专任教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21名、专职研究人员3名、博士后5名、科研助理4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80余名。中心聚焦光学与光子技术前沿,紧扣“四个面向”,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形成液晶与软物质光子学、柔性电子与智能感控、超构材料与微纳光学、量子光学与非线性光学四大核心研究方向。通过基础创新与技术突破,持续推动光学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液晶与软物质光子学方向,深耕液晶等软物质材料的光调控机制,通过分子自组装与结构化设计构建微纳及拓扑结构,开发多波段高效光场调控元件。相关成果在通信、成像、激光技术等领域实现转化应用,团队兼顾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为软物质光子学的创新发展与技术变革提供重要支撑。

        柔性电子与智能感控方向,致力于突破传统刚性器件局限,通过融合光电子技术、柔性材料与微纳制造,研发可拉伸、高灵敏的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光、热、电等多物理场信号的协同感知与实时调控,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环境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推动“分布式智能”感知体系的构建。

        超构材料与微纳光学方向,聚焦亚波长微纳结构的光场调控,探索超构材料与超构表面对光的频率、相位、偏振等多维度属性的精准操控,在成像、传感、全彩显示、光学计算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团队以兼容半导体工艺为导向,推动低成本、高性能器件的开发与集成,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

        量子光学与非线性光学方向,深耕量子态操控与光物质相互作用机制,在量子纠缠、手性光学、超快光谱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自主研发先进表征技术,揭示光电材料能量转化新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为量子信息器件与高效光电转换技术奠定基础。

        本中心成员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JKW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在ScienceNature/Science子刊、PRL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转化或实施专利4项。其中,已结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绩效评估获得优秀,在以超表面为代表的微纳光学、以液晶为代表的软物质光子学等方面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范式。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2018、2019、2023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2022年度美国光学学会年度进展,2023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年中国光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南京大学液晶与光子技术研究中心以国际一流研究团队为标杆,以发展新一代原创性光电信息技术为己任,发挥独特优势,不断开拓进取,力争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取得新成绩!